我第一次知道Iris是在學校的名人講座上,本人給我的感覺完全是我心目中想成為的樣子—「獨立、冒險以及落落大方」(不過在Podcast上又是另一個很可愛的個性,可惜Podcast停更了…)。剛好我認識的學姐也去聽了同一場演講,演講還沒開始,學姐就先跟我安利一波她有多愛Iris,甚至還翻了Iris的IG給我看,在看到Iris IG的第一眼,我就默默地按下了我手機中的追蹤……
打開Iris的IG,上面的排版和風格是我喜歡的那種,照片都很有質感,不過最打動我的,還是那些有內容的照片和貼文。我其實對旅遊、數位牧遊等很感興趣,因此自然就會特別留意這類的創作者,不過Iris的貼文會讓我感到很溫暖、平靜,但是看完後卻充滿了想出去走走的衝動。
話說回到《流浪而後生》這本書,我是從今年八月初開始閱讀這本書的,當時我已經有三週的馬場打工換宿經驗,因此我多多少少能夠從書中那些跟旅程中的陌生人交流、相處的部分獲得共鳴。讀完這本書後會發現,雖然這是本遊記,但是比起眾多旅遊景點介紹,作者更多的是聚焦在與人互動的故事。
「我在這座城市裡的朋友千奇百怪,讀書認識的、旅行認識的、朋友介紹的,甚至是在共乘計程車上留下聯絡方式的。每個人都因為不同的原因到來或停留,本地人或者異鄉人,有的急於逃離,有的渴望久留,每每和不同的朋友見面,就能從不同角度出發,觀察層層堆疊的城市文化,為此從來沒有食之無味的一天。」—《流浪而後生》
這是我整本書裡最喜歡的一段話,也是我的人生哲學、人生目標。過去,我也曾不敢踏出舒適圈,視平凡、安穩為人生最高原則,更不會想要去外面的世界認識其他人,不過自從離開家去南部上大學,我那不安分的心可說是實在按耐不住了。從大一開始,修課時從來不在乎有沒有認識的人跟我一起修,分組報告總想著跟班上的每個人都合作看看,甚至這學期還跟三個不同系的人合作,暑假竟然直接跑去馬場體驗社會生活,現在自己想起來也覺得不可思議。
「人生沒有白走的路,也沒有白認識的人。」小時候不懂為何要去多認識朋友,甚至對於社交還有點恐懼,雖然現在的我依然不熱衷於社交,但是我卻很期待每一次能夠認識新朋友的機會。在馬場打工換宿的那段日子,比起跟馬兒們的互動,我最懷念的還是跟夥伴們打打鬧鬧的日常,雖然剛開始對於因為確診而被迫擁有兩段馬場回憶很惱火,不過事後回想起來,其實還蠻感謝那次確診的,讓我多認識了幾位很好的朋友們,我們一輩子可能就只有這段日子的緣分,儘管如此,我依然不後悔遇見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,無論我們有沒有見過面……
本該追夢的年紀,無奈卻碰上疫情。又或許是因為這場疫情,讓我多了兩年的時間可以好好的做夢,也開始試著從自己家鄉附近開始冒險,好好的去認識自己長大的地方,等到真正解封的那一天,我就離心中的冒險之旅更進一步啦!
留言列表